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高频考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准确把握培育发展优质企业的总体要求、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提高优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10个方面指导意见。
二、命题预测
1.你如何理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300字)。
2.请结合材料,概括A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00字)。
3.A省近期拟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请你撰写一篇会议通知(500字)。
4.A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为A市市长撰写一篇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经验发言材料(1000字)。
5.假如你是A省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针对A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一篇建议,供领导参阅(600字)。
6.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请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三、理论精析
★重要意义
国际产业竞争的主要领域是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国的制造业强,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就可以有较大的话语权;一国的制造业弱,特别是一些重点产业存在“短板”,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卡脖子”。在经济的主要产业中,服务业虽然比重高、规模大,但其一般具有生产地和消费地同时发生的特点,且服务业的主要消费者是境内群体,并不容易形成主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交通、教育、金融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但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远小于货物贸易。相比之下,制造业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进步快、较少受资源条件限制等特点,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
制造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福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要求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要求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给质量不断升级,这对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地看,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需要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包括医疗在内的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质量,也与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等,都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
★基本方针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存在问题
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劳动生产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较弱,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措施
一是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产业安全的核心环节。对此,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凝聚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力进行集中攻关,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短板,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为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大量的传统产业需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对此,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的建设,为有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支撑。
三是加快形成高效协调的体制机制。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为支持,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的保障,现代金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人力资源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能为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筑牢基础。
四是优化区域产业格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经济规模大、产业配套强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世界一流大企业,进而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个“拳头”产业。
五是坚持参与全球分工、深化全球合作。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未来我国在制造业发展中、在全球分工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要通过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同时也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提升,促进我国制造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四、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要求。
加快推动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守住发展方式的底线。
二是守住产业安全的底线。
三是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加快推动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产品质量安全对标高标准。
二是技术创新应用对标高标准。
三是营商环境建设对标高标准。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增强主体活力,提升企业发展水平素质。
强化要素支撑,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把扩总量作为前提。
把优结构作为关键。
把提效益作为根本。
把可持续作为标尺。
把产业链作为抓手。
经验交流框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江阴经验”
一、始终坚守实体经济,保持产业强市政策定力
二、始终坚定转型方向,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
(二)智能制造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云动力。
(三)优质企业梯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拓展产业转型发展空间
(一)建立了一套机制。
(二)摸清了工业家底。
(三)完成了一次试评。
(四)树立了发展导向。
以“亩均论英雄”推动制造业低碳化发展
(一)以集成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减碳发展。
(二)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产业,推进控碳发展。
(三)以绿色化导向培育新兴产业,迈向低碳发展。
讲话稿框架:
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一、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为本的鲜明导向,坚定信心、汇聚力量,以“三个地”的政治自觉扛起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使命
第一,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的浙江担当。
第二,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顺应大变局、把握大变革、应对大事件的战略选择。
第三,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新发展理念引领,锚定目标、突出关键,开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路径
第一,在引领数字化变革中构建浙江制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在聚力高端化发展中提升浙江制造的品质和能级。
第三,在应对全球化变局中构建浙江制造新格局。
第四,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书写浙江制造新传奇。
三、坚持打好稳中求进组合拳,各方携手、共渡难关,以“两手硬、两战赢”夯实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一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产能恢复关”。
二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近期经营关”。
三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市场开拓关”。
四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转型升级关”。
四、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引,聚焦难点、持续发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二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
三要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
意见框架: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坚定不移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二、增强企业活力
(三)支持企业做强做精做久。
(四)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发展先进制造。
(五)以更大力度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
(六)大力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
三、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八)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
(九) 加强制造业协同创新。
(十)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质量革命。
(十一)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
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二) 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三)按照现代集群理念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十四)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十五)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五、推动制造方式转型
(十六)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十七)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十八)推动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度融合。
六、完善和优化全球化产业链
(十九)构筑开放共赢、内外联动、扎根浙江的产业链全球布局。
(二十)培育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二十一)完善“买全球、卖全球”市场网络。
七、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二十二)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二十三)大力推行“企业有需要、服务到身边”。
(二十四)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二十五)深入推进降本减负。
(二十六)完善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政策。
(二十七)加强工业用地保障。
(二十八)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二十九)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
(三十)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方式。
调研报告框架:
关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世界大势的战略遵循。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受内外部环境约束明显。
(二)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对人力资源重视度不够。
三、我国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
(三)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五、范文赏析
大作文: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制造业一方面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市场红利,充分把握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有效运用以低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在规模总量上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待形成。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应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要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企业主体意识,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分工。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灵活运用多种投资方式,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要营造创新氛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发挥政府在基础研发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更广大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要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完善人才体系。加快构建研发、生产以及经营等各类人才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互动融合,多举措提高企业从事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弘扬工匠精神,畅通职业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让我们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全世界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中国制造。
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我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取得可喜成绩。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改革发展新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双向发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之源,直接决定产业链水平的高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检验检测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攻关工程,推动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加快补齐产业基础短板。要适应5G、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量子通信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是否拥有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是否拥有掌握“撒手锏”的零部件供应企业,是决定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关键。应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实现上下联动、各方协同。针对各地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产业布局和精准化招商引资,提高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切实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现代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建立适应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主导企业培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把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数量多、质量优、潜力大、成长快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供给。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调动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面升级人才政策,加快引进一大批技能人才、高端人才、前沿人才,进一步优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建设一批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加强技术学院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蓝领工人。同时,以更优的机制用好人才、更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业、发展、生活新高地。
进一步用好用足支持政策。抓住改革发展机遇,用好“政策红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做好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开放大文章,采取更大力度的开放措施。用好用活用足精准支持政策,紧密结合制造业发展实际,在政策细化上下功夫,配套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形成政策集成效应,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抓到细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优势产业、骨干产品走出去,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开放创新的持久动力。
群雄逐鹿须靠智勇,中流击水正当其时。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唯有把握形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爬坡过坎,才能闯出新天地、开创新局面!
讲话稿:
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X年X月X日)
车俊
同志们,各位企业家:
这次全省制造业大会召开的时机特殊、节点关键,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的特殊时刻,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交汇转换的关键节点,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凝聚共识、提振信心、营造氛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注入强劲动力,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一、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为本的鲜明导向,坚定信心、汇聚力量,以“三个地”的政治自觉扛起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使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首先要抓好制造业。浙江从制造业起步,以民营经济、实体经济见长,这是富民强省的奥秘所在,也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刻把握制造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对制造业发展的更高要求,以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好制造强国战略。
第一,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的浙江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崭新使命和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浙江是制造业大省,我国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过多次深入调研,鲜明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推动浙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并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纳入“八八战略”。站在新的起点,省委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决策部署的再推进再深化再落实,是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举措,是发挥浙江优势、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第二,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顺应大变局、把握大变革、应对大事件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造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内外市场开放发展、产业链联动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制造内容、制造形态、制造方式面临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是仍处于关键阶段,特别是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之中。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都摆在那里,躲是躲不过去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看?怎么去应对?怎么去抢抓机遇、化危为机?我们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坦途的。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中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战胜挑战就是新机遇,克服困难就能再上新台阶,这就是辩证法。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有信心、有定力、有斗志,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越要把制造业这个“定盘星”牢牢抓住,扎扎实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苦干实干去迎接光明前景。
第三,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举措。制造业是我们的本钱,是强省之基,是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压舱石”。2019年,我省制造业企业近55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94%,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94家、居全国第一,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制造业集群有70多个,产业数字化和“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制造业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税收、1/3以上的就业,是重要的税收贡献者、就业岗位提供者、美好生活支撑者。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履行着经济和社会双重责任,贡献很大、功不可没。抓制造,就是抓发展、抓就业、抓民生、抓稳定。今年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划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这当中制造业至关重要,是战略基石和支撑力量。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谋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汇聚起更加磅礴的时代力量,形成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滚滚钱江大潮。
二、建设新发展理念引领,锚定目标、突出关键,开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路径
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要把握“全球先进”这个关键词。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发展环境国际一流,体现在引领数字化变革、领跑制造方式转型,体现在开放共赢、内外联动,体现在以创新为根本、绿色为底色,体现在高端化、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韧性。主要目标是:2020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特征;到2025年,推动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到2035年,高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创新高地,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优势。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省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走在前列的历史性成就,但对照制造强国战略的要求,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照“全球先进”这个关键词,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差距。一是传统成本优势不再,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全面形成;二是大平台大项目支撑不足,高质量投资有待增强;三是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多数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效率较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五是产业链的安全和韧性不够,产业基础能力亟待提升。这些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的“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是成长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只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制造业仍然大有可为。制造业绝不是“低效产业”,也不是“低端产业”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弱势产业”!
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对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了总体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第一,在引领数字化变革中构建浙江制造新的竞争优势。先人一步洞察把握制造业和技术变化趋势,回答好数字时代“制造什么、怎样制造”这一重大课题。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来,我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驶入“快车道”。今年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一图一码一指数”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业态新模式得以迅猛发展。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谋划打造2.0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牵引创新发展。一要在“新设施”上抢占先机。把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摆上突出位置,率先推进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规模部署,加快谋划实施数据中心、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先人一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鼓励制造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打通终端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努力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二要在“新技术”上抢占先机。打一场制造业创新突破的攻坚战。临阵磨枪不如闻鸡起舞,我们不能等到脖子被人卡住了,才想到要创新、要突破,而必须把苦功夫下在平时、做在前头。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展攻关;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深化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水平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特别是要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补上基础研究这块短板,继续推动国家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布局,鼓励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三要在“新应用”上抢占先机。突出数字赋能,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方位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制造+服务”新业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广新型精益制造,拓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新模式,争当新制造的弄潮儿。四要在“新产业”上抢占先机。抓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抓紧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五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要力争上个大台阶。
第二,在聚力高端化发展中提升浙江制造的品质和能级。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制造层次、平台能级,是需要持之以恒推进的重点任务。一要来一场持续深入的质量革命。全面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质量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抓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努力让浙江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以标准倒逼质量提升,加强标准强省建设,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以品牌引领质量提升,深化品牌大省建设,打响“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二要做一篇产业平台能级提升的大文章。优化省域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向优势区域、高能级平台、沿海新空间集中。集中力量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进一步抓实抓好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等整合提升工作,努力形成“化学反应”“叠加效应”。三要开辟一条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新通道。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要以此为新起点,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先进制造全过程,深化整治“低散乱”,推进行业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第三,在应对全球化变局中构建浙江制造新格局。全球产业链重构给我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不容错失的机遇。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主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深入推进全球精准合作。一要扩大高水平开放,完善全球化布局。浙江制造是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的全球化制造,既包含“在浙江的制造”,又包括“同浙江合作的制造”。要坚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产业基础、营商环境、天下浙商等优势,既注重存量提升,又加强增量引进,大力引进高质量外资、大好高项目。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等高精尖领域,更需要以“头部”企业、顶尖团队的引进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质性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全球布局,以跨国企业为主体,以合作园区为平台,不断拓展完善全球生产贸易网络。对企业有序走出去,我们向来是支持的,但要避免产业链大规模整体转移或集群式转移,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管理总部等环节留在浙江;对走出去的企业,要一以贯之搞好服务,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还要服务好同浙江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强化重要资源、技术、产品多元化供应和互利合作,不断扩大浙江制造“朋友圈”。二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和服装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制造业集群,打造集群创新生态,塑造集群核心优势。按照现代产业集群理念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动块状经济改造提升,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分行业打造标杆县(市、区)和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三要集中力量打造十大标志性全球化产业链。主要包括数字安防、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这些是我省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是需要重点发展的。要强调的是,标志性产业链不是全产业链,应当坚持在全球化分工协作中打造。每条产业链都要形成安全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性的科创平台和创新联盟、标志性的企业和集群。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强链补链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四,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书写浙江制造新传奇。浙江制造的未来如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开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大企业抢抓市场化机遇,创造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奇迹。面向未来,仍然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力。一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全面落实中央及省里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外商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不以所有制论亲疏;在制定政策、开展服务等过程中,始终做到一视同仁。深化国企改革,更好发挥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服务支撑作用。用好国家赋予我省的更大用地自主权试点,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中,发挥亩均效益领跑者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制造业效益整体提升。以信用为核心,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让信用成为市场的“硬通货”。二要推动企业做强做精做久,努力打造“百年企业”。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精准点穴式地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千方百计创造更好产业生态,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形成领军企业辈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三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和人才的主体作用。出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办法,健全企业、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机制,建立企业紧急事态应对制度,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制造强国情怀、市场竞争本领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家,培育造就一大批创业创新人才和新时代工匠。2019年我省引进各类人才98万余人,引进大学生增长89%,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杭州、宁波两地的高端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第一、第二位。要集成各方面政策抢人才、抢团队,要比招引大项目更给力。对有突出贡献的制造业企业和企业家、科技创新团队,要积极选树宣传,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激励、社会上给荣誉。
三、坚持打好稳中求进组合拳,各方携手、共渡难关,以“两手硬、两战赢”夯实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首先要稳住当下、稳住基本盘,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近段时间来,我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部署,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疫情形势持续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我们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与企业同命运、共患难,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造成的损失抢回来,以稳企业来稳经济稳发展,确保“两战都要赢”。
一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产能恢复关”。突出产业链生态修复。完善复工复产省市县三级协同机制、跨省域产业链联动机制、清单化产业链配套机制,重点抓好龙头企业达产稳产扩产,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沿着产业链打通堵点、排除雷点,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突出小微企业帮扶。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好资金紧张、供应链不畅、员工短缺等难题。继续抓好小微企业园和科创中心建设,特别是小微企业园要升级提档,把生活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加进来。把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到位,确保有序复工、安全复产。
二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近期经营关”。在政策落实、政策集成、政策创新上下更大功夫。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做到该减的减到位,该免的免到位,该降的降到位,该退的退到位,该缓的缓到位,该帮的帮到位。2019年我省共为企业减负2280亿元,5年累计超过6000亿元,今年在原有力度基础上新增减负1500亿元。要全面兑现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受益面和获得感,把政策的“含金量”充分释放出来。各级财政都要研究政策,特别是把政府一般性支出减下来,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和稳企业稳发展扶持政策,给企业更多的真金白银。做好企业减租工作,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房产属于国有的免收两个月租金,属于各类市场主体的要鼓励减免租金。大力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大的小微企业免除利息,或者延长减息时间。深入推进融资畅通工程,重点做到“三个大幅增加”“一个降低”,即:大幅增加首贷客户数,大幅增加信用贷款,大幅增加无还本续贷余额和企业户数,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已有20多万家企业享受“无还本续贷”,余额超2000亿元。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要在小微企业融资中更好发挥作用。加大企业降本力度,企业用电成本要降低30亿元以上,用水、用气价格均下调10%。
三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市场开拓关”。统筹抓好稳外需扩内需两篇大文章,全力稳住内外市场基本盘,抢抓市场格局调整窗口期,积极开拓需求升级带来的新市场。一方面,要创新方式稳住外贸。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外贸政策工具,防范出口货物延期交付带来的合同违约、订单转移和品牌替代风险。帮助企业多联系客户、多接订单,充分发挥数字贸易优势,推动展会上网,举办“浙江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健全境外营销网络体系,支持外贸企业建设海外浙江贸易中心和省级公共海外仓。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扩大消费、开拓国内市场。实施提振消费行动,做好疫后消费反弹期的促消费、拓市场工作,把被抑制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新催生的消费模式培育壮大起来。大力实施浙江制造“百网万品”拓市场行动,引导加大汽车、健康等消费,提振发展餐饮业、文化旅游业,带热制造产品销售。
四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转型升级关”。加快转型升级是企业抗击风浪、行稳致远的根本之策。支持企业加快理念创新,以新思维新方式引领发展,用好疫情下产业加快变革和行业加速洗牌的重大契机。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既要注重引资引技引才,又要鼓励本地企业增资扩股,加大技改和创新投入,以投资的增量带动产业的升级。支持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推行线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服务,提升智能化决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加快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捕捉生命健康、应急产业、宅经济、在线消费、智慧物流等商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发展,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拓展流量经济,挖掘新的营销“金矿”。总之,要把复工复产过程变为转型升级过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赢得先机、奠定基础。
四、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引,聚焦难点、持续发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
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和作为,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方力量,埋头苦干、克难攻坚、狠抓落实,努力把宏伟蓝图加快转化为美好现实。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统筹、亲自主抓。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各市县也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省市县联动、各部门协同、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人大、政协要发挥重要职能作用,合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年度绩效评价和相关工作考核,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对考核评价先进的市县在要素保障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三服务”助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系统集成服务企业的“一件事”,探索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码”或“服务码”。坚持发展重点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打造机关作风最优省,以高水平的政务服务推进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鼓励工业用地“提容增效”,制造业企业可以按规定在厂区内建设适量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对环境意识强、治污水平高的企业在环保监管服务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三要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制造文化,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广泛宣传坚守实业、创造辉煌的优秀企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和劳动者感到光荣,让从事制造成为受人尊重的好职业,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崇尚实体经济、崇尚创新、支持制造业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人生难得几回遇,非常之时要下非常之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扛起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出发,为建设制造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0年3月13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定不移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总体要求。
制造业是富民强省之本,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实施“八八战略”题中之义。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突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突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浙江制造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制造业在疫情影响下全面恢复并确保实现全年目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4%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特征。到2025年,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提高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以上,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以上,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全国领先,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行业标准、国际品牌,形成国际一流的制造业生态,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到2035年,高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创新高地,持续领跑制造形态变革,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增强企业活力
(三)支持企业做强做精做久。
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制度,深化“雏鹰行动”,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百行千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深化“雄鹰行动”“凤凰行动”,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长期稳健经营,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造就一批持续领先的百年制造名企。
(四)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发展先进制造。
坚持竞争中性,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国有企业引领、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全面落实《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支持民营企业坚守、做强实业,壮大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主力军。制定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政策措施,鼓励外资投资先进制造业。
(五)以更大力度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
大力实施“鲲鹏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促进人才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深化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完善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以用工制度等改革创新,推动构建高素质员工队伍。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子女入学、住房保障、薪酬奖励、出入境便利等方面保障服务力度,鼓励大都市区大湾区为全省引才提供更大支持。
(六)大力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
激励浙商创新创业再出发,培育具有制造强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新生代企业家。持续办好世界浙商大会,加强商会协会力量统筹,汇聚天下浙商共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项,选树宣传有突出贡献的制造业企业和企业家、科技创新团队,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激励机制,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激励、社会上给荣誉。对暂时遇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依法实施帮扶,有效应对企业紧急事态。
三、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紧扣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施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大力推广运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率先推进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规模部署,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加强应急物资及产能储备,做强应急物资产业链。
(八)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
加快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健全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支持“企业上云”,强化工业信息工程服务能力,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加快企业内外网改造,推动构建人机物智慧互联的企业“内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共享、智慧化协作的“外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探索“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新制造模式,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九) 加强制造业协同创新。
高水平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建设,推动之江实验室等创建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省实验室及各类重大科创平台,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创新策源中枢。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省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开展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在国内外大都市区设立“科创飞地”。推行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鼓励科研院校师生到科创平台从事研发创新,鼓励青年人才牵头承担和组织攻关项目。
(十)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质量革命。
制定制造业质量革命实施方案,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争创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实施品牌竞争力提升工程,打响“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加强标准强省建设,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做实做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交易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联盟对百亿产值块状经济实现全覆盖,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商业秘密、专利、商标等保护,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十一)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
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优化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和浙江制造精品大规模应用生态。完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修订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招投标办法。
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二) 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培育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和服装等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引领性研发机构、产业创新联盟、“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大项目好项目、龙头企业和单项(隐形)冠军、产业链生态等培育发展,梯度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提升集群核心优势。加强和创新集群治理,构建“一集群一机构”的新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体系、开放协同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
(十三)按照现代集群理念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持续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计划,分行业打造标杆县(市、区)和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升级传统产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落后产能退出,深化整治“低散乱”。
(十四)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及产业化运用,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培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工程、量子信息、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等重量级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综合政策,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推进科研孵化产业化融合、智力资本服务融合、产业城市人文融合。
(十五)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着重向优势区域、高能级平台、沿海新空间集中。高起点建设杭州钱塘、宁波前湾、绍兴滨海、湖州南太湖等新区,推进创新突破、开放带动、产城融合、体制创新,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增长极。深化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整合提升,推动与高新区融合发展,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探索新时代园区治理体系。打造特色小镇2.0版,大力培育制造业特色小镇。加强省际合作园区、山海协作园区建设,完善产业转移利益分配和制度设计,创新发展“飞地经济”。
五、推动制造方式转型
(十六)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推进重点行业和块状经济智能化改造,培育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商,发挥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团队作用,推广新型精益制造,鼓励建设智能企业、未来企业。加快数字赋能,拓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行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
(十七)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加快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加快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促进本质安全,探索第三方园区安全管家服务,提升安全管控技术和方法。
(十八)推动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平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发展专业化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功能区,分行业分领域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补齐专业服务、高端服务短板,做强“浙江服务”。
六、完善和优化全球化产业链
(十九)构筑开放共赢、内外联动、扎根浙江的产业链全球布局。
坚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在浙江制造”与“同浙江制造”相结合来提升浙江制造品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布局,共建科创平台,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强化重要资源、技术、产品多元化供应和互利合作。引导和支持“走出去”企业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管理总部等环节留在浙江,推动海外企业本地化,加强境内产业园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链合作,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深化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推进高质量并购项目回归发展。
(二十)培育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着眼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重点打造数字安防、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标志性产业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技术,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更加注重产业链安全和韧性,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实施一批重大强链补链项目,深化全球精准合作,推动重大项目纳入有关专项和产业基金支持计划。
(二十一)完善“买全球、卖全球”市场网络。
深入推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化,巩固提升浙江制造市场份额。统筹海外资源,推广设立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支持企业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放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效应,扩大进口,提高应对经贸摩擦专业化能力。释放健康、5G、汽车等消费潜力,深化“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消费与制造双升级。发展“新批发+新零售”,推动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等数字化品质化网络化发展,深化浙江制造“百网万品”拓市场行动。拓展国际货运航空通道,推动快递物流“两进一出”发展。
七、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二十二)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加强长三角一体化营商环境建设,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统筹涉企体制改革,全面开展“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深化“标准地+承诺制”,实现地方设置涉企事项零许可,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持续提速提质,推动中介服务减费增效。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推行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构建信用修复机制。发展智慧监管。推广完善“最多跑一次”海外版,拓展涉企服务事项。
(二十三)大力推行“企业有需要、服务到身边”。
深化“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构建省市县联动工作体系,以“绣花功夫”精准服务企业。建立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优化政府服务企业综合平台,发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作用,构建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制造业重大落地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探索涉企政策全流程服务机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业及企业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不搞“一刀切”。
(二十四)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加强法治建设,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让企业家充分感受到司法对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涉企案件跨省司法协作,共同营造安商亲商兴商氛围。
(二十五)深入推进降本减负。
用足用好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全部放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制定深化天然气管网体制改革措施,改革天然气供应模式和价格机制,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港口航运、公路运输等服务收费,降低物流成本。建立涉企收费审核制度,加强违规收费治理。
(二十六)完善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政策。
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技改贷款和信用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优化服务,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发展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做强政府产业基金,推动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性工作,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增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
(二十七)加强工业用地保障。
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落地指导,保障工业用地空间规模。2020——2025年,工业大市大县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高新区等存量工业用地总量不下降。对规划工业用地用途已调整但五年内暂不实施的区域,可允许实施技改及新建扩建工业项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支持土地复合利用,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支持地方灵活确定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要求下,鼓励工业用地“提容增效”,企业在现有工业用地(不含创新型产业用地)上新建、扩建自用生产性用房,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制造业企业可以按规定在厂区内建设适量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含职工集体宿舍)。
(二十八)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对环保意识强、治污水平高的企业在环保监管服务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管控制度,强化精准保护,进一步盘活生态空间。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利用新增和腾出的用能空间优先给予保障,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地区、优势企业、优势项目给予重点保障。
(二十九)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
在先进制造业基础好、潜力大的县(市、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支持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级试验区。
(三十)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方式。
建立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制造业工作机制,按照各地重点方向,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行动,大力推进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加强各领域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省级财政每年统筹资金,持续加大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办法,开展年度绩效评价和相关工作考核,对考核评价先进的市县在要素保障上给予倾斜。
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合力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发展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制造业实现的每一步突破与创新,都是经济前进一步的有力注解。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指出,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坚持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新时代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形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的发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有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投入产出比的发展;第四,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的发展[1]53-5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如何改变我国制造业利润微薄、产业低端等发展困境,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性问题。
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顺应世界大势的战略遵循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提出切实将产品质量列入国家行动,表明质量强国逐渐纳入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更依靠创新驱动、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经济结构、更注重幸福导向、更加注重防范金融风险、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尤其需要关注我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国之重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产业[2017]2000号)指出,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步伐加快,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而是聚焦附加值最高的制造业领域,继续抢占研发、技术、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的制高点。当今世界,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技术呈现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五大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需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是顺应世界大势的战略遵循。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积极利用专业化产品和多元化平台优势,带动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全球化布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通过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逐步形成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新引擎,以期占领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为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绿色是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开放是高质量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共享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普遍形态[3]。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并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积极鼓励创新、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质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衡量经济发展就需要以高质量作为新的指挥棒。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提出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深度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制造业产业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
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质量变革实现了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型,效率变革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动力变革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4]。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的历史阶段,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在现代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制造业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才能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制造业受内外部环境约束明显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逆全球化”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量型“人口红利”正在衰减,“全球化红利”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透支现象,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体制转型红利”也基本释放完毕,出现了许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逐年降低,到2016年增速仅为6%,已经低于我国经济整体增速。当制造业企业发育成熟时,恰好也是企业处于“路径依赖”期,制造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技术,创新所需内部动力相对薄弱。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只需满足安全、经济实惠等特征;而现代制造业除满足以上特征外,还需要具有个性化定制等因素,并重点突出质量意识。因此,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进程中,需要不断适应企业创新的步伐,逐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资源利用为主导、以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管理上的冲突和失调[5]。同时,我国制造业企业仍存在分布不集中、竞争力弱、企业规模小等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在取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总体呈现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我国制造业在实现技术密集型生产的同时形成绿色化生产模式,需要推进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二)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制造业质量是一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的持续攀升,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导致制造业企业成本不断攀升。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长期以来坚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薄利多销的营销理念已经不可持续。我国制造业长期存在的高消耗、高投入、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缺乏核心技术人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大量传统制造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足,开发的产品多为模仿型、改进型产品,因而被锁定在全球价值网络低端环节[6]。我国制造业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工业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对制造业增长起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当前,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少,我国制造业增长长期主要依靠传统要素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短板逐渐显现。在全球经济结构进入深刻调整期,市场需求乏力,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受到严峻挑战,倒逼我国制造业走质量为先的发展道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产业分工孕育新变化,高端工业在向发达国家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了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使得我国受到双重挤压。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增长速度换挡、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等新现象,其实质表明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技术引进、依赖外资、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忽视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制造业昔日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工业化红利、全球化红利正日趋减弱,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压力增大。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面临着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第三次工业革命三大挑战。制造业产业比较优势正在“汰旧换新”,我国产业淘汰和转型的步伐较快,但新兴产业的成长赶不上传统产业淘汰或转型的步伐,在断档期缺乏接续产业的条件下,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举步维艰。
(三)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首先必须在世界上继续扮演好制造者的角色。中国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在某些局部领域,如航空航天、高铁、核电、高压电输送等,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仍存在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模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一部分高端行业供给不足、高端制造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亟待突破。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大多数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主,技术等级包括设备、生产工艺都比较粗放,部分中小企业正遭遇市场淘汰危机。我国经济既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经济增长传统动力日趋式微等国内问题,也面临着“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后发劣势”等国际性难题的挑战。同时,目前制造业企业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优质、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质量提升动力较弱,在一定意义上看,我国是“制造大国、工业大国,品牌弱国”。我国制造业产品整体质量欠佳,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增长与转型高度融合,增长直接依赖于转型。从短期看,增速很重要;从长期看,转型更重要。在众多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影响下,央企以及地方国企在招商引资大项目政绩观的强烈激励下,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以及能够获得较低融资成本的央企及地方国企,事实上可归属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化行业产能扩张最快的经营主体之列[7]。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长期存在的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落后产能难淘汰等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实行“主业制造、副业房产及金融投资”的运营模式。
(四)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
从社会整体结构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卷入工业化的2.5亿农民,从事的职业已经成为产业或服务业的工人,在建筑业、制造业、采掘业以及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8]103。虽然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大多数企业缺乏高层次的技能型综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迫切需要积极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随着制造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使得一部分缺少掌握关键技术和部分核心技术的企业,只能通过压低职工的工资来获得微薄利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要弘扬“工匠精神”,更需要重视“大国工匠”的培养。一些制造业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作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力度不够,尤其是个别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长和价值认知等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没有将创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提升到企业的战略规划高度。我国从事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技术工人存量较大,并且工种门类齐全,是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熟练技术工人。但是,由于企业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高技能人才不够重视,没有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导致人力资源出现闲置浪费,造成人才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我国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因此,制造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门类齐全、行业众多,而且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引领、协调成为内在要求、绿色成为必要条件、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本质要求的发展特性,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技术标准、节能环保性能,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增强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我国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基础好、产业配套强、创新要素全等独特优势,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由要素规模驱动向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地向符合审美、品位独特、绿色、个性化等精神体验层面等“软需求”提升,迫切要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随着全球模块化生产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特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发展,通过价值链提升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期,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变为质的飞跃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高品质产品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竞争格局,大力激发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创意、设计、研发、推广、营销等环节的投入,加大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的开发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企业,而高素质企业的发展又依靠高素质人才。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9]。在新时代,要让企业家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绽放光彩、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应突出弘扬以下三个方面精神:一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敬业精神。二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三是勇于拼搏、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10]。当前,我国科研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并逐渐成为世界技术创新的新成员,继“世界工厂”后,我国将成为“全球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的“孵化之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制造业,必然要求制造业企业实现增长动力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等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换,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力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内涵与外延共建提升劳动力升级红利。劳动力质量提升要从知识提升向技能提升转换,从学历教育向技能教育转换,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各层次人才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创新工业文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高我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供给体系由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转变。从产品层面看,应把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大力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密码。我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关键是要靠改革创新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快,我国将创新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我国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长远看,我国制造业应努力实现创新能力、质量水平和人力资源优势等方面的多重提升,积极响应“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稳步推进优质制造工程,不断丰富工业文明的内涵,以确保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适用性,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从产业层面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要求实体经济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提高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持续成长的能力。从企业层面看,应把积极处置“僵尸企业”与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结合起来,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我国要从高速增长阶段顺利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在于转换发展动能,由低端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向高端要素投入即以创新驱动为主[11]。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对创新驱动、协同共生、核心平台、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支持,奋力走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陷阱。创新是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率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质量依赖于中国创新,建设制造强国也源于中国创新。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我国需要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2019年7月24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较前一年上升3个位次。新时代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制造业质量优势。工业互联网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进程,推进全球工业生态体系的重构迭代和全面升级。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到2025年中国要迈入制造业强国之列、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2049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创新资源的持续投入以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创新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将向创新型国家行列稳步迈进。我国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相结合,紧紧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力,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工业强国建设的主阵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交相辉映。我国已经不能再走“要素驱动、投资拉动”的老路,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围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两个重点,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围绕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的结构不断优化。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关键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效率的统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要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视角建立开放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激发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潜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制造业整体价值链升级,打赢制造业竞争力争夺战,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以创新、绿色、协同、开放、共享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以上即为《【遴选高频考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