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高频考点

【遴选高频考点】乡村产业振兴

小编:橙橙老师  来源:遴选公务员考试  日期:2021-09-17 阅读次数:

【遴选高频考点】乡村产业振兴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提供了工作遵循。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重点,强化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二、命题预测

  1. 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概述A市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600字)。 

  2. 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概述B市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经验做法(500字)。

  3. 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撰写一份W县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工作简报(500字)。

  4.为实现产业振兴,H镇决定召开全镇乡村产业振兴专题会议,请你结合给定材料和工作实际,为镇长撰写一份在专题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000字)。

  5.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工作实际,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写一篇文章(1000字)。
 

  三、理论精析

  ★重要意义

  产业振兴,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整个国家五大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十九大再次明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大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关键的改革起点标志和目标方向,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就是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产业振兴,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要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首要就是让农业兴旺。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发展的全局来说,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农业中的大田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都是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都是为了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即便是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也与吃饭问题相关,能够让人民吃得更加愉悦。

  产业振兴,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对于农民来说,产业振兴最大最直接的意义,是解决两大问题:就业和收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谋生。但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仍然是遥遥领先的最大就业部门。即便到了本世纪中叶,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也将仍然如此。同时,尽管全国平均计算,我国农民的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所占比例已经达到最高,但是,农业收入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仍然留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对于农业主产区,就更是如此了。

  产业振兴,会促进生态宜居。产业振兴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地方的山岭都比较光秃,植被不是很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民砍柴烧,因为买不起煤,更用不起电。现在,农民普遍使用煤炭,更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电、气等新能源,而不再砍柴烧柴了。结果,只要不是特别干旱的地方,都是满目青山,树木葱郁,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其实,落后的农业状态,对生态的破坏最大,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代农业更注意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

  产业振兴,有助于乡风文明。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但是如果物质文明低下,那么精神文明好不到哪里去。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是有其道理的。

  产业振兴,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产业振兴,直接推动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涉及到多种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民自己的收入情况。收入高,生活的富裕程度就高。另一个方面,是各种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等,这主要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产业振兴了,不仅直接促进农民的生活富裕,也对农民接受公共服务、维护公共服务、支持公共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存在问题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如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但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对策措施

  一是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连。一是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引导农业大户、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二是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动员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产业;二是由区县干部牵头,利用血脉亲情和乡情乡愁,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乡村产业链;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三是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

  四是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首先,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再次,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第五,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以调动社会资源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矛盾进行协调;第六,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进行监督,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五是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产业振兴要找准规划“关键点”,发展特色优质产业。

  产业振兴要找准扶持“切入点”,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产业振兴要找准发展“着力点”,依靠村民集体力量。
 

  “三因制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因时制宜顺大势。

  因地制宜定产业。

  因人制宜谋发展。
 

  让产业开出“致富花”

  后盾给力,培育产业之花。

  科技助力,浇灌产业之花。

  人才发力,绽放产业之花。
 

  全力振兴产业 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摸准产业发展的脉搏,做到精准定位精准施策。

  加大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品质获得持续生命力。

  整合产业的营销模式,提服务为产业销售铺路。
 

  激活乡村振兴的产业活力

  围绕“如何领”,突出支部引领抓党建。

  围绕“如何办”,突出集体筹办抓平台。

  围绕“如何合”,突出资源整合抓发展。

  围绕“如何分”,突出公心精神抓分配。
 

  “党建+人才+园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找准产业“金钥匙”,支部建在园区上。

  用好产业“千里马”,六类人才齐上阵。

  按下产业“组合键”,五位一体上水平。

  经验做法:

  “产才融合”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以产聚才,既引“项目”也引“人才”。

  产研结合,既出“成果”又育“人才”。

  选才促产,既得“贤才”又兴“产业”。
 

  以产业为引领“照亮”乡村振兴路

  抓传统农业提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抓特色产业扩面,为乡村振兴输送血液。

  抓新兴产业培育,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三举措”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

  党建引领“强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搭建平台“育人才”,保障产业技术智囊。

  旅商结合“拓市场”,激活产业动力引擎。
 

  产才融合”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以产聚才,既引“项目”也引“人才”。

  产研结合,既出“成果”又育“人才”。

  选才促产,既得“贤才”又兴“产业”。
 

  五、范文赏析

  大作文: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把乡村产业项目规划好、扶持好、发展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振兴要找准规划“关键点”,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地在进行产业规划时,没有基于当地特有资源进行综合考量。乡村产业必须独具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而乡村产业规划,必须对当地的社会现状进行全面考察,立足独特自然环境、依托特有农业资源、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在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精加工、深加工的同时,赋予产品文化价值,把“乡愁”植入本土产品的产销过程,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性”消费偏好,从而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产业振兴要找准扶持“切入点”,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政府作为公益性投资的主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保持信息畅通,将公益性投资运作机制和盈利性运营成果结合起来,协调金融信贷部门出台支农专项再贷款、生猪贷款贴息、降低担保费率等政策措施,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进行科学高效指引,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现代种业、现代养殖业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优的营商环境、更高的服务水平,强化对各类投资主体的服务与支持。

  产业振兴要找准发展“着力点”,依靠村民集体力量。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角”,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能动性。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参与和支持,我们要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缺口,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引导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要进一步创新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途径,采用“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实行“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使农民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成果,从而提升参与热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产业振兴是解决许多农村问题的突破口,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立足产业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三因制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发展乡村经济,助力产业振兴不可盲目跟风,搞“千村一面”,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找到既顺应时代大势,又突出地区特色,更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的产业发展之路。

  因时制宜顺大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借势而行”方能大有可为。产业振兴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应善于多方借势。要善借政策扶持之势,把握国家发展战略良机,做好政策预判、整合好内部资源,提前准备,迎接乡村振兴政策释放出的政策红利,把政策落实成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要善借科技发展之势,熟悉前沿科学,掌握重要民用领域科技动态,把5G、物联等新兴科技引入到本地产业发展规划中来,给产业振兴插上科技之翼;要善借产业变革之势,看清产业周期,辨清朝阳与夕阳产业,根据周期与冷热程度调节规模,选育项目。做到紧跟政策、科技、产业的大势,将本地的产业发展置身于时代的浪潮之中。

  因地制宜定产业。“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产业发展因地而生,方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产业的打造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点,把本地优势展现出来,打造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考虑本地的自然环境,将气候、土壤、光照、水质等条件全盘论证,引导农民种出口感好、品质高的农业产品。在工业项目引进上,既要考虑到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又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工业发展道路。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上,要考虑到气候条件、地貌特征、与城市距离等因素,发展出适合本地的乡村文旅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新道路。

  因人制宜谋发展。“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人制宜。”产业发展需考虑到人才、人口、人文等各类因素在项目中的现实作用。要与人才资源素质相匹配,通盘考量劳动者素质、经营者能力、服务者水平,精准引领适合上述人群的产业项目。要与基本人口情况相适合,把准产业覆盖的人口范围,弄清本地人口规模、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定位。要与人文因素相协调,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特别要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注意当地的文化禁忌,避免产业项目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产业因人而兴,为人服务,要使产业发展从规划到推广再到维护,处处考虑到人的因素,让人成为助力产业振兴的根本力量。

  产业发展不能心急,更不能盲目跟风,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找到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好路”,带领广大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让产业开出“致富花”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现场看了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发展情况后指出,“你们这个村实际上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例子,靠这种勤劳的奋斗,摸索打造了葡萄产业这个道路”,“通过科技、信息,勤劳致富,继续走好这个产业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高度重视,对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密切关注。让产业开出“致富花”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后盾给力,培育产业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毛竹山村中指出:“产业发展有一个后盾,后盾是什么呢?我们的党和政府。指导你们,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帮助你们。”因此,坚强的后盾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终端”,是农村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社等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政策优势,坚持从问题出发,不断完善制度,破解关键瓶颈,为产业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助力,浇灌产业之花。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育成亩产千斤以上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现如今又向盐碱地进军,培育高寒耐盐碱水稻。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将十几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实践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乡村科技发展依然存在短板。播种时,我们因进口良种而被“卡脖子”;生产中,农民仍然大量以传统劳作方式耕种。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更需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科研拼搏攻克更多的科技壁垒和技术险关,助推农村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人才发力,绽放产业之花。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各级党组织要注重以政策引才、以感情聚才、以事业留才,引导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等人才集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将人才的价值与现代产业的发展相融合,大力发挥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后盾给力、科技助力、人才发力,让产业开出“致富花”,铺就富民幸福路。
 

  全力振兴产业 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农村提档升级的载体,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石。要实现产业的振兴就需要各级各部门摸准产业发展的脉搏精准定位、精准施策,不断加大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转型换代,整合营销和服务为产业发展铺路,只有产业强,农民才能真正持续增收,巩固扶贫成果。

  摸准产业发展的脉搏,做到精准定位、精准施策。产业发展不是吃大锅饭一拥而上,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调研分析,找出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求异”为农业产业进行精准定位,以区别化优势为自己找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持续力,让产业涌现出自身的活力。比如,四川罐山村2015年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空壳村,全村户籍人口800余人,但留守农村的仅100余人,且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力不到30人,没有劳动力、没有产业且土地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突破口,让这个空壳村能够找到发展方向,罐山村的书记带领村干部精准调研,找到了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土鸡养殖形成产业规模的路子,让家庭养殖形成规模,带领群众增收近百万元。

  加大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品质获得持续生命力。农业产业品种单一化、品质低端化是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要赢得市场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提档升级,以高品质获得“话语权”。同样都是木耳,为何“柞水木耳”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其根本还在于“柞水木耳”的品质深得人心。要实现产业的振兴,品质关是必须要过的,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经济难以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农耕经济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品质难以跟进、难以提升,如今各地政府不断加大产业的投入,从土地整理、改土配方、品种改良和新换以及绿色防控、基础设施完善等全方位为产业铺好基石,让产业“改头换面”,通过从源头把控,进行溯源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其“身价”,让产业在良性、优质中持续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活力。

  整合产业营销模式,在提振服务中为产业销售铺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看到很多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中将农产品生产出来,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农产品运输困难,大量的优质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民增收难。要实现产业振兴不仅要从源头提升品质,更要关注其后续销售问题,因为只有产品卖出去了老百姓才能增收,才能得实惠。传统销售模式的制约,让各地政府开始不断思考整合销售模式,以“互联网+”的模式,通过淘宝、微信、抖音和直播带货与商超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打开销路,为群众赢得持续收益。

  振兴产业与时俱进,从产业精准定位中赢得先机,在品质提升中赢得活力,在整合销售中赢得市场,对产业的不断提振书写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为群众持续增收不断注入活力,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经验材料:

  “产才融合”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人才兴则产业强,产业强则人才聚。近年来,贵州省三都县把人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人才强县二十条措施》,以“产才融合”发展模式让产业兴旺起来,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以产聚才,既引“项目”也引“人才”。项目对人才具有“磁吸”作用,只要打造好“产业榜”,就能引来一家企业,带来一个团队“揭榜挂帅”,领衔一个产业发展。三都县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布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需求,提供优惠政策和“一站式”引进服务,招引人才团队揭榜领衔产业项目发展,推动人才与产业项目深度融合,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双轨并进。2021年以来,招引人才团队到三都发展2000万规模以上产业项目12个,其中,四川首手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发展羊肚菌产业链,并发挥公司技术人才团队优势,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带动群众发展羊肚菌高效产业。

  产研结合,既出“成果”又育“人才”。科研院所既能解民生多艰,又能育天下英才,只要部门“牵线搭桥”,他们就能为乡村产业“添智增才”。三都县深化“校企合作”,依托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黔南师院、县民族中等职业中学等科研院校技术优势,整合县内农业生产基地、重点产业企业(合作社)等平台实训资源,打造“产学研”人才培育平台,实现平台技术研究、生产、人才培育一体化发展,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目前,我县共打造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13个农业示范基地,依托示范基地开展水稻旱育秧不同栽培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马铃薯不同施肥方式等课题研究,累计发表论文5篇,培训实用农业技术1.5万人次。

  选才促产,既得“贤才”又兴“产业”。民间从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伯乐”。三都县制定《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分层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库,分类选拔出优秀乡土人才,建立优秀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累计组织开展马尾绣、蜡染等技能培训1.5万人次。制定《关于凝聚乡贤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乡贤资源优势,构建“一镇一会、一村一会”格局,引导各方资金、人脉、技术、项目等向产业发展一线集聚,助力产业发展。如大河镇积极发挥社会乡贤人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助力建成6万余亩茶园、2万亩水果和坝区常年1万亩蔬菜基地。
 

  以产业为引领“照亮”乡村振兴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龙水镇党委政府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多措并举促进提质增效,通过聚焦传统农业,突出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产业为引领,让乡村振兴“蓄”势待发,“照亮”全村致富路。

  抓传统农业提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该镇通过强化传统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稳产增收,从“吃饱米”向“吃好米”过渡,就要种植好的水稻品种。一是主要推介广粮香占、广粮香2号、广8优郁香、昌两优久香香和万香优982等优质中晚稻品种以及现代化农机,鼓励采用现代化创新技术培育和种植优质稻,今年3月31日该镇通过召开优质稻谷种植品种推介会,积极扩大优质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实现种植户增收、企业增效提供优秀政策支撑。二是通过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工作,使种植业取得新突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目前全镇农业机械化耕作率达90%以上。三是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森林病虫灾害宣传推广,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降低主要农产品灾害损失。四是有序开展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了农机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农机安全领导小组,落实岗位职责,先后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八桂行”活动,目前组织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活动12次、粘贴宣传标语300余条、拉横幅23条,发放宣传手册400余册。

  抓特色产业扩面,为乡村振兴输送血液。该镇结合本土实际,创新思路,大力发展多样化特色种植,促进产业多样化。通过继续加快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禾美稻香”核心示范区、万穗农业有限公司、安陂聚龙生态园3个禾花鱼规模示范养殖基地,规模养殖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以该镇桥渡、辛田、长井,龙水、光田等村党支部与禾花鱼生产基地为依托,打造龙水镇禾花鱼特色农业党建点,成立禾花鱼养殖“党群互助小组”,为农户养殖禾花鱼开放“绿色通道”,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对农户禾花鱼养殖从育苗培育到禾花鱼最终销售实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发挥致富带头人在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禾花鱼养殖的经济效益产生前移,延长可盈利可销售期限。目前,龙水镇“禾美稻香”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龙水万穗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被评为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其中龙水万穗稻渔综合种养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同时,该镇还创建了大联400亩砂糖橘基地和百福油茶基地。

  抓新兴产业培育,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该镇不断为本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开拓销售新渠道,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一条新兴产业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一是全镇15个村民合作社联合组建合作社总社,整和集体资金自愿投入到安陂村聚龙生态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每村按照20%的比例分红,将分红款打入村民合作社账户,确保行政村利益,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二是是发展高山冷水鱼养殖产业,通过“基地+农户”模式推广,农户出场地劳动力,村集体投资建鱼塘、购鱼苗,出售所得款按比分成,可带动百名以上的农户在家发展养殖就业,促进农户增收。三是整合青钱柳资源,申请注册青钱柳茶的商标,通过公开演讲争取项目资金100万,新建大仙青钱柳茶扶贫加工车间,同时购置茶叶加工生产设备,同时与种植户合作,租用杨梅盖山场200亩用于培育人工高产基地种植青钱柳,由村集体投资兴办本项目后采取发包的形式承包给有实力的老板,收取定额租金的形式运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按目前市价纯利润估计每斤30~50元不等,野生茶利润更是达到每吨获利6到10万元,“照亮”了全村致富的“新路子”。
 

  “三举措”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党委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强基地、育人才、拓市场等方式,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党建引领“强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石。以桂林两新党建红色学院与五通镇党委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搭建发展平台,与聚慧万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罗江村联合打造了桂林市党旗领航乡村振兴示范点,多方联动汇聚合力,大力发展以青皮甘蔗和百香果为主的种植核心区。镇党委牵头组建种植协会,成立党员技术帮扶工作队,落实工作职责,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实现土地流转,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截止目前,示范点总投资约600万元,打造面积约500亩的产业基地,年育苗能力达50万株。

  搭建平台“育人才”,保障产业技术智囊。完善示范点产业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产业能人、致富小能手、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回村创业,释放人才“虹吸效应”。构建“产—研—学”结合形式,邀请专家学者、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头人等组成“技术人才服务团”,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传授青皮甘蔗、百香果科学种植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把现代农产品种植经验送到田间地头,带动周边农民群众发展特优农业。截止目前,培训农户300多人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5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近6000亩。

  旅商结合“拓市场”,激活产业动力引擎。示范点按照“一带四区”即“党建示范带、种植体验区、快乐采摘区、农产品展示区、育苗研学区”进行规划建设,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每年可为农户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创新“党员+电商+农户”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营销方式,解决群众产业发展难题,把五通镇青皮甘蔗、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输送至区内外,切实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2021年底罗江村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增收30万元以上。
 

  产才融合”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人才兴则产业强,产业强则人才聚。近年来,贵州省三都县把人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人才强县二十条措施》,以“产才融合”发展模式让产业兴旺起来,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以产聚才,既引“项目”也引“人才”。项目对人才具有“磁吸”作用,只要打造好“产业榜”,就能引来一家企业,带来一个团队“揭榜挂帅”,领衔一个产业发展。三都县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布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需求,提供优惠政策和“一站式”引进服务,招引人才团队揭榜领衔产业项目发展,推动人才与产业项目深度融合,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双轨并进。2021年以来,招引人才团队到三都发展2000万规模以上产业项目12个,其中,四川首手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发展羊肚菌产业链,并发挥公司技术人才团队优势,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带动群众发展羊肚菌高效产业。

  产研结合,既出“成果”又育“人才”。科研院所既能解民生多艰,又能育天下英才,只要部门“牵线搭桥”,他们就能为乡村产业“添智增才”。三都县深化“校企合作”,依托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黔南师院、县民族中等职业中学等科研院校技术优势,整合县内农业生产基地、重点产业企业(合作社)等平台实训资源,打造“产学研”人才培育平台,实现平台技术研究、生产、人才培育一体化发展,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目前,我县共打造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13个农业示范基地,依托示范基地开展水稻旱育秧不同栽培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马铃薯不同施肥方式等课题研究,累计发表论文5篇,培训实用农业技术1.5万人次。

  选才促产,既得“贤才”又兴“产业”。民间从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伯乐”。三都县制定《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分层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库,分类选拔出优秀乡土人才,建立优秀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累计组织开展马尾绣、蜡染等技能培训1.5万人次。制定《关于凝聚乡贤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乡贤资源优势,构建“一镇一会、一村一会”格局,引导各方资金、人脉、技术、项目等向产业发展一线集聚,助力产业发展。如大河镇积极发挥社会乡贤人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助力建成6万余亩茶园、2万亩水果和坝区常年1万亩蔬菜基地。
 

  实施方案:

  青岛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为打赢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攻坚战,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鲁政发〔2020〕1号)精神,市政府决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三大行动,强化县域统筹、镇域聚集、镇村联动,确保到2025年,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制定方案如下:

  一、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行动

  (一)产业强镇建设工程。强化镇(街道)功能,依托区域1-2个主导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着力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体系,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土地资源整理和规模化经营,实现镇域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每年建设产业强镇5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30个以上超10亿元的市级特色产业强镇,争创20个省级、5个国家级产业强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涉农区、市政府。以下各项工作均涉及各涉农区、市政府,不再一一列出)

  (二)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以镇(街道)为单位,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文化旅游、田园社区建设,片区化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载体。年内支持建成2家省级田园综合体、3家市级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建成20家以上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精品园区建设,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园区集中。每年建设100个产业精品园区。到2025年,建成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0个产业精品园区。争创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1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二、实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四)规模农业扩大工程。围绕粮油、蔬菜、果品、茶叶、畜禽、水产品等种植、养殖业,发展集约规模经营,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高端生态畜牧业发展区、国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林业立体复合经营区,促进要素聚集、功能集合,集群成链。到2025年,畜禽规模化养殖达到91%,建成粮食、油料、果蔬、饲料、生猪、禽类、水产品7条百亿级种养规模化产业链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

  (五)农副产品加工业升值工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支持以莱西市为核心创建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平度市建设粮油终端消费示范区。鼓励引导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优势区,建立“第一车间”和“原料车间”,优化加工产能。鼓励加工企业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到2025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达到3家以上,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2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商务局)

  (六)体验农业培育工程。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渗透融合,发展节庆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围绕乡村旅游布局优化、规范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乡村民宿、农耕农事体验、休闲渔家、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等。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园区(农庄)和精品线路。到2025年,创建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到26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卫生健康委)

  (七)品牌农业打造工程。加大“绿色品质世界共享”青岛农品培育推介力度,打造优势品牌集群,推进品牌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平台,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每年检测农产品30万批次以上。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果菜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55个,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20项,建成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8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

  三、实施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行动

  (八)科技农业引领工程。积极引进农业科研院所,争创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支持建设蔬菜、果树、畜禽、水产品等优势品种科创中心。建设“国际种都”核心区,集聚领军种业企业,引进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种养结合,主推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农牧循环等关键集成技术。提升蔬菜、果茶等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畜禽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成节水农业12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管理局)

  (九)智慧农业扩展工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村电商示范镇,搭建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建立田间到餐桌的智慧营销网络,支持快递企业“快递进村”。推进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推广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行动,实现村(社区)级益农信息社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建成1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地产农产品网络直销比例达到30%。(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市邮政管理局)

  (十)终端农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乡村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搭建联合采购和配送平台,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会员农业”等业态。支持供销、邮政、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到2025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联接小农户达到90%以上,综合托管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

  (十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级联创,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发展区(市)范围内的主体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从业农户联合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分层分类分模块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富有活力的乡村产业带头人,每年完成农民教育培训1万人。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00家、600家、320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60家,完成农民教育培训8万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园林和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十二)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重点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三大行动。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区(市)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以乡村产业规划引领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和集中投入。对符合市级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的,给予政策奖补;对批准创建的省级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参照省级奖补标准执行。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支持设立现代农业领域基金,为我市现代农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十三)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加大乡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金融扶持力度,强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健全覆盖全市的农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深化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建设,每年筛选重大涉农项目入库,强化对项目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营经济局,青岛银保监局、青岛证监局)

  (十四)深化农业开放。利用国际市场、种子、技术、资金,推进农业装备技术、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人才交流合作,全面打造农业“国际客厅”。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鼓励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要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引进布局一批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重大农业项目。引导鼓励农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五)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动农业保险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价格、保收入转变,研究出台地方特色险种市级奖补政策;支持保险产品创新,鼓励区(市)开展生猪目标价格保险、“保险+期货”试点、农业大灾保险、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实现特色保险“一县一品”,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商业保险,形成“政策性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补充”的农业保险格局。(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园林和林业局,青岛银保监局)

  (十六)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市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用地。建立台账和数据库,全面盘活和利用现有闲散土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鼓励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海洋发展局)
 

  政策解读: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行动方案》的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从7个方面提出乡村产业振兴28项具体措施。2020年1月6日,省政府印发《山东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鲁政发〔2020〕1号),提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六大行动、17项工程。为推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实现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市政府要求,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领会两个文件精神,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科学制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措施和目标任务,广泛征求了25个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对意见建议进行了统筹考虑并采纳吸收,形成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行动方案》。经市政府研究通过,予以公开发布。

  二、主要内容

  《方案》整体框架:立足产业基础提升--土地和设施装备要素,突出重点产业--十大特色产业和现代种业,强化人才要素支撑--新型主体和科技队伍,补齐产业短板—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创新产业发展方式—绿色高质量和融合发展,最终落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保障,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重点从七个方面,安排实施18项工程,着力解决产业链条较短、质量效益不高和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

  第一部分为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延长乡村产业链条。主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两项工程。以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为重点,引进培育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家以上,建设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5处,争创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促进产销联盟发展,“菜篮子”直通车发展到200辆,实现产品从地头到餐桌“2小时即时达”。促进农村电商供应链、运营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完善,畅通流通渠道,打造2个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第二部分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综合能力支撑。主要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和农业设施装备提升两项工程。重点推进107万亩高标准农田、28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建设,提升植保防控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快智慧农业应用及农机装备建设。

  第三部分为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综合效能。主要实施农产品稳产保供、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现代种业提升三项工程。到2025年,粮食产能、蔬菜和肉蛋奶总产量分别稳定在56亿斤、650万吨和100万吨以上。推进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打造泉城特色农业顶级品牌。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北方种业之都。

  第四部分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主要实施产业园区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打造、社会化服务业提升三项工程。围绕产业平台打造,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乡土产业名品村。以实现省城四季乡村旅游为目标,打造20条乡村旅游齐鲁样板示范线路、10处特色民宿聚集区及20家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年收入达到500亿元。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多元化、市场化发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整体水平,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提升到60%,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达到50家以上。

  第五部分为推进绿色生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实施绿色生产兴农和农产品质量品牌引领两项工程。以绿色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推进高质量绿色生产,落实“四增四减”,完善重大植物病虫害及畜禽疫情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1+10+N”品牌建设推进体系,培育50个左右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做强作响“泉水人家”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第六部分为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增强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主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土人才培强、农业科技支撑强化三项工程。突出科技人才要素,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基层农技创新推广队伍,全市农业专家队伍稳定在100人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第七部分为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激活乡村产业发展要素。主要实施财政金融支农兴农、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农业用地支持保障三项工程。强化财政专项、银行贷款等资金政策保障。扩大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拓宽地方特色保险险种,降低农户生产风险。推进集体土地入市试点及“点状”供地等模式推广,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用地需求。

以上即为《【遴选高频考点】乡村产业振兴》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遴选高频考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