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上海遴选热点】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6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二、命题预测
1.上海市拟召开提升城市软实力工作推进会,假如你是上海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请草拟一份领导讲话提纲(1000字)。
2. 请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上海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具体措施(500字)。
3. 静安区计划召开一次推进提升城市软实力经验交流会议,请拟定一份会议通知(800字)。
4.请结合上海实际,围绕“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5.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上海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典型经验交流材料(10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内涵
城市软实力,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
城市软实力和城市硬实力共同构成了城市竞争力,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硬实力是软实力的载体和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才有发展的后劲。
城市软实力基于国家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硬实力是强制性的,而软实力更偏重影响;硬实力以物质为标尺,软实力则更注重精神性。软实力是无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不是高楼大厦,但却让钢筋水泥融入了创造的激情、生活的温情;它不是高速公路,但却影响着一个城市奔跑的速度、品质、耐力和安全;它难以体现为指标、数据,但却时时测算着一座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
★重要意义
第一,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只有硬实力是不够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至关重要。
第二,城市软实力建设与我国所处的现状有关。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对软实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部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到了需要提升的阶段。这些年部分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产生了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但相对是碎片化的。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有利于将这些好经验和好做法统一起来。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从自发自在到自觉自为的转变,是城市发展思路的一次重要跃升。
★对策措施
一是坚持放大共性优势与彰显个性特质相结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中华文明传承转化为精神动能,全面打造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质。塑造独特的文化神韵,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打造最佳的人居体验,始终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二是坚持对内凝聚人心与对外塑造形象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让信仰之力、理想之光鼓舞人、激励人,凝聚起奋斗新征程、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持续提升全球叙事能力,更好向世界展示国际大都市的文明风貌。重视城市品牌塑造,精心设计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城市徽标、城市标语等形象标识,树立一批新时代品牌标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讲好人民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功能、超大城市治理等精彩故事。
三是坚持长期绵绵用力与阶段性突破跃升相结合。坚持不懈推进软要素的渐进积累、软环境的持续优化、软价值的集成跃升。借助重大事件、重大平台、重大活动等,努力实现城市软实力“跳变跃升”的突破。抓牢软实力要素重构的新机遇,通过做强新要素率先实现“换道超车”。打造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场,占领软实力新赛道的制高点,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抓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机遇,通过规则引领掌握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新规则新标准制定,充分用好重量级国际平台,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
四是坚持整体目标导向与人人竞相参与相结合。加强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调动起来。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让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理性思维、责任意识等深入人心,让人与人美美与共,让人与城市相互成就。坚持“人人展示软实力”,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效运用市场机制,让城市软实力无处不在展现出来。
五是坚持提升软实力与增强硬实力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性推进软硬实力建设,充分做好融合、转化、并进的文章。在谋划部署各项工作时,同步考虑软硬实力的建设、协同和集成,在硬要素上叠加软要素,把经济、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优势,加快转化为制度、体验、品牌、环境等软实力优势,持续提升人才、治理模式、创新生态等软实力,进一步为硬实力的增强集聚要素、激发潜力、巩固优势,推动城市核心功能的整体提升。
四、地方实践
★会议部署
6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本地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对提升软实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上海加快打造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着眼全面完成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更加自觉地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更加主动地提升城市软实力,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为创造新时代新奇迹、展现现代化新气象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在上海这座城市,形成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这样一种干事创业热土、幸福生活乐园的生动图景,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对策措施
一是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走在前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以不懈的追求、澎湃的活力、宽广的胸怀,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不断展现现代化新气象。
二是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品位,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紧紧围绕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锚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打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让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国风、东方韵。
三是着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展现城市软实力的善治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必须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四是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焕发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活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更具澎湃活力的创新之城,让这座城市遍布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主体,充满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璀璨的文艺、前沿的科技,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奇迹、涌现英雄的人物、演绎动人的故事。
五是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生活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上海“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必须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把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全方位营造舒适生活、极致服务和品质体验,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来到上海、留在上海、喜欢上海、宣传上海。
六是着力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扩大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好向世界展示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外来辉映、有序与灵动兼具、文明与活力并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
七是切实加强对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组织领导。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一项关乎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和要素调动起来、活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形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的强大合力。
五、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提升上海软实力需坚定文化自信
大力培育核心价值,着力夯实文化自信基础。
大力打造文化品牌,着力增强文化自信自豪。
大力推动文化改革,着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大力唱好上海声音,着力塑造对外良好形象。
提升城市软实力,诚信建设至关重要
以信为基,滋润城市文化。
以信为魂,传承立信精神。
以信为用,赋能城市发展。
坚守文化传承高地 推进软实力建设
坚定举旗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主动聚民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积极兴文化,加快打造区域文化高地。
着力育新人,深入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
全面展形象,不断宣扬上海美誉名片。
讲话稿提纲:
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总抓手
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核心价值,提升文明程度
二、着力文化魅力,引领潮流风尚
三、着力现代治理,打造数字之都
四、着力法治建设,闪亮法治名片
汇报材料框架:
提升上海软实力应当以文化人
一、提升上海软实力,与时代同步伐
二、提升上海软实力,以人民为中心
三、提升上海软实力,用明德领风尚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提升城市软实力,诚信建设至关重要
城市软实力是一个城市文化、制度和管理等各种非物质要素的最终合力。其中,诚信是城市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道德力量,诚信文化建设是厚植城市精神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中提出,要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加快打造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
以信为基,滋润城市文化。《论语》有云:“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是道德文明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之基、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本,是推进城市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的道德力量。现代城市是流动的、开放的,无论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发展或个人交往的角度看,诚信对每个城市都不可或缺。因此,在很多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中,都把诚信作为重要的一条内容。对一座城市而言,诚信就是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竞争力和软实力。
以信为魂,传承立信精神。一代代上海人怀着对上海发展的炽热情怀,和强烈责任感,用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信念和执着,牢牢构筑起恒久不变、一脉相传的价值取向——诚信。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对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凝练而成的的诚信文化,为上海丰富城市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注入源源不断的诚信活力。
以信为用,赋能城市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重契约、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学校应成为城市创新全过程的融入者。为此,应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紧扣时代主题,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浸润式教育塑造学生的诚信人格与信仰,将传统的“诚信品格”教育升华为“诚信人格”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上海将继续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打造具有显示度的诚信文化亮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文化自信提升上海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海市提升城市软实力必须围绕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锚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让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国风、东方韵。
挖掘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岁月和时代的变迁中传承着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发挥文化的强大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迎来新的改革创新与繁盛时代,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上海软实力建设。
拓展文化的世界影响。一直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交融,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集聚世界一流的文创企业、文化机构、领军人才,打造更高水准的文化地标集群、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更高能级的文化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面对全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我们要继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更要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强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打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展现城市善治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必须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展现城市善治软实力。
切实增强政治领导力,全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党政领导干部是推动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落实现代治理体系的首要内容,各地都把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明确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亲自抓治理体系建设的机制,上下联动,健全夯实现代治理领导责任机制。一直以来上海从市到区都有一套全流程的实时监督网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步调一致地沿着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轨道前进。
准确把握治理体系方向,以新作为推动新成效。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以及对提升城市软实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推进现代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干中学、学中做。坚持“以讲促学、以用促学”,不仅做思想学习者,也做思想传播者。
充分发挥法治治理方式,使治理体系充满活力。坚持把法治作为最根本的治理方式,彰显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着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使法治环境好成为上海的重要标志。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重契约、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全过程民主贯穿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城市,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上海市全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展现城市善治软实力,让现代治理引领上海未来发展。
意见: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对提升软实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上海加快打造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激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活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现就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民族精神与城市个性、历史传承与时代进步、内在价值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是上海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发展史、奋斗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为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从全球发展大背景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必须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软实力,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从上海发展内在需要看,随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市经济总量迈入了全球城市前列,但在软实力方面,按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环境条件、格局形态、动力机制、治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从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更加重视把握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加快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明确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战略牵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价值引领,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关键支撑,以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引领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城市软实力,奋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城市样板,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不竭力量源泉。
(二)目标取向
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立足“四个放在”,把上海打造成为引领未来超大城市发展的典范标杆,成为全面展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气象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链接和影响世界的重要纽带。
——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前列,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城市精神品格不断彰显新的光彩。
——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艺名家群星荟萃,文化潮流引领风尚,历史文脉延续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化竞争力更加强劲。
——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全面增强,国际数字之都引领潮流,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享誉全球。
——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形成人人参与法治建设、获得平等保护、感受公平正义、共享法治成果的生动局面。
——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世界会客厅商通四海、人聚万邦,人民城市绚丽多姿、活力四射,大国大城形象更富感召力、更有亲和力、更具全球吸引力。
——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实现,城市成为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使在上海者引以为豪、来上海者为之倾心、未到过上海者充满向往。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具体实践,必须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的城市软实力特质,在上海这座城市,就是要形成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那样一种干事创业热土、幸福生活乐园的生动图景。
三、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走在前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以不懈的追求、澎湃的活力、宽广的胸怀,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不断展现现代化新气象。
(一)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持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染人、激励人,让建党精神在上海永放光芒,让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薪火相传。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充分用好用活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人们走进红色旧址遗址和设施场馆,追寻初心之路,感悟理想之光、信仰之力,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运用改革开放的生动场景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显著成就,引导人们真切感受发展的变化,深切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力量、真理力量,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增强奋斗新征程、共筑中国梦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焕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人心,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全市上下奋力攻坚的强大动力和善作善成的生动实践,推动上海在新时代奋楫争先、勇立潮头。大力弘扬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形成的精气神,不断增强敢跟全球顶级水平对话的志气,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气,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朝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放眼全球、放眼全国,敏锐把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更好地集世界之智、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大力弘扬奋斗有我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人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积极性,让敬业、乐业、专业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郁风气,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更好彰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上海干部队伍特质,自觉做负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尽瘁的人。
(三)塑造新时代市民的新形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市民修身行动,厚植责任意识、契约精神、科学观念、人文素养,倡导重信守约、专业精细、认真务实、理性自律,把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展现新时代上海市民充满家国情怀、引领风气之先、更加开放包容的形象。推动人人起而行之,在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在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真正把城市精神品格化为每个市民精神成长的丰厚滋养,化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品位,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紧紧围绕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锚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打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让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国风、东方韵。
(一)构筑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交融,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集聚世界一流的文创企业、文化机构、领军人才,打造更高水准的文化地标集群、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更高能级的文化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持续打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旅游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时装周、上海书展、上海国际马拉松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节展赛事品牌,推动海内外优秀文化作品首发、首演、首映、首展,提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建设近悦远来的国际“文化会客厅”和“旅游首选地”。鼓励各类文化流派百家争鸣、文艺创造百花齐放,让前沿的对话、高雅的艺术、新潮的剧目、先锋的作品在上海登场亮相,努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二)培育涌现更多原创性的文化精品。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聚焦时代命题和重大主题,在文学、电影、电视、舞台、美术、群众文化、网络文艺等领域推出更多“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传世之作,推动开发更多演绎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镌刻上海印记的文化“爆款”。完善尊重原创、鼓励“冒尖”、呵护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文化“精品、优品、新品”的支持力度,引导促进青年文化艺术人才、网络原创作者、街头艺人等健康发展,培育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的名家大师,让更多的人在上海实现艺术梦想。大力推进数字化深度赋能,加快文创产业与科技、商务、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让人们获得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智慧旅游、数字文博等文娱新体验。
(三)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推动更多“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文化秀带”,让人们更好感受“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的独特气质。推进城市记忆工程,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好古意古韵的水乡古镇,保护好吴侬软语的本土方言,努力使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遗迹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深入实施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大力推进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等向社会开放,培育打造市民可亲近、可参与、可展示的文化新空间和休闲好去处,让人们拥有诗意栖居、浪漫生活的美好家园。
五、着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展现城市软实力的善治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必须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一)全力打造善治城市典范。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让城市运行更有序、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治理方案。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坚持高标准引领,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深入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努力打造精细极致、富有温度的超大城市管理精细化样本。做实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做强家门口服务功能,做优共治自治平台,激活基层社区每一个细胞单元,让人人有序参与治理的生动实践处处可见。
(二)坚持把法治作为最根本的治理方式。彰显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着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使法治环境好成为上海的重要标志。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重契约、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全过程民主贯穿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坚持把安全作为城市软环境的硬指标,构筑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强化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市民的安全感,使上海始终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前列。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为引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综合服务环境,把上海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吸引更多国际机构组织、会议、活动入驻,塑造、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打响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陆家嘴论坛、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等品牌,主动设置全球城市议题,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为促进全球开放合作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
六、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焕发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更具澎湃活力的创新之城,让这座城市遍布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主体,充满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璀璨的文艺、前沿的科技,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奇迹、涌现英雄的人物、演绎动人的故事。
(一)打造引领未来的创新策源地。敢创世界和未来之新,推动学术新思想、科技新发明、产业新模式、文化新潮流持续涌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聚焦张江科学城,加大对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的力量布局,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创造更多颠覆性技术、原创性成果。深化跨界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加快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推动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蓬勃发展,引领未来都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建设一批享誉国际的学术高地和新型智库,成为全球智慧交融之地。
(二)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试验场。集聚高端创新元素,包容多元创新互动,让先进理念率先在这里应用、未来生活率先在这里体验。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提升重大创新平台能级,构建更高水平全球创新网络,促进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等充分流动,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全要素。推动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全力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更好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造,提供精准扶持政策,联动全球创新资本,为创意生长提供丰厚土壤。积极探索未来城市形态,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场景开放、数据赋能、制度供给,鼓励新设计、新技术、新模式广泛应用,创造最具未来感的都市生活。
(三)营造英才汇聚的创新“强磁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向各类创新主体敞开大门,为探索未来、成就梦想提供更大舞台。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打响“海聚英才”品牌,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梯队扶持力度,提升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成为青年人的向往之地。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建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打破一切制约创新的束缚,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市民科学素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城市处处涌动创新创业的激情。
七、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生活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上海“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必须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把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全方位营造舒适生活、极致服务和品质体验,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来到上海、留在上海、喜欢上海、宣传上海。
(一)塑造打动人心的“城市表情”。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引领,塑造注重人情味、体现高颜值、充满亲近感、洋溢文化味的“城市表情”,让城市更有温度、更为雅致、更有韵味。强化小尺度、开放式理念,让街区更加宜人。使“城市家具”兼具功能必备品和耐看艺术品的双重属性,让设计感、时尚潮、文艺范涌动在城市大街小巷,营造更多让人看一眼就喜欢、越细品越有味道的城市意境。聚焦功能品质提升,完善“一江一河”沿岸公共设施配套。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提升人城相融、园城一体的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系统。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使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积极践行低碳城市理念,让低碳绿色和生态友好成为城市形象、品质和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二)打造满足品质生活的服务体系。着眼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多样多层次需求,在提供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大幅增加高质量和国际化的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体育等优质资源和制度供给,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用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人才、满足市民。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打造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五五购物节”全球影响力,让上海成为全球消费目的地和“购物天堂”。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美食之都。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优化“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深化就医、交通等生活领域数字化转型,创造内容丰富、便捷可及的数字化新体验。
(三)构建引领未来生活的城市空间。发挥空间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引领未来城市生活。统筹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风貌保护,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把更多的城市更新区域变成绽放地带,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功能、形态、环境相互促进的新空间。按照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要求,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建设成为引领潮流的未来之城、诗意栖居之地,让工作、生活、扎根在新城成为人们的优先选项。坚持生态立岛兴业惠民,把崇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生态岛。发挥好大都市乡村靓丽底板功能,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把乡村打造成为大都市的后花园,让珍视乡村、回归乡村、建设乡村成为新潮流。
八、着力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扩大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好向世界展示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外来辉映、有序与灵动兼具、文明与活力并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
(一)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以“上海元素”为核心,构筑城市战略品牌,让独具特色的都市魅力精彩绽放。提炼体现独特内涵的上海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精心设计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城市徽标、城市标语等形象标识。持续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等“上海品牌”,树立一批有口皆碑的新时代品牌标杆。建设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优秀案例和品牌。支持鼓励方方面面使用上海城市形象对外推广标识、标语。
(二)讲好精彩城市故事。以“上海实践”为题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好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深化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创新全球叙事方式,充分展示人民城市建设、超大城市治理等成功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上海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感知上海”平台作用,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主体参与对外传播,营造“人人都是精彩故事传播者”的良好氛围。
(三)构筑对外交流平台。以“上海主场”为载体,构建国际交流体系,加强多层次文明对话,增进国际社会对上海的了解和认同。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城市日等重大平台,通过举办国际赛事、会展、节庆、论坛等重大活动,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积极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展“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推进城市外交、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深化友城交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科技、智库等多领域合作,扩大海外“朋友圈”。优化长三角传播资源,联合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合力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九、切实加强对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组织领导
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一项关乎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和要素调动起来、活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形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的强大合力。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加强党对城市软实力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各方面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软硬实力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把城市精神品格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和践行城市精神品格,提高领导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二)强化全方位支撑保障。强化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智力资源作用,深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投入支撑,建立软硬实力统筹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确保城市软实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强化全社会广泛参与。软实力建设是事关人人的“人心工程”,必须充分激发方方面面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鼓励各区、各部门发挥比较优势,整合提升一批城市软实力资源要素,打造一批有显示度的城市软实力建设亮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强典型引领和舆论引导,营造“人人参与软实力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都是软实力”的生动局面。
新闻稿:
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举行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6月22日在世博中心举行。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书记李强就《意见(讨论稿)》作了说明,并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好下半年工作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市委副书记于绍良出席会议。
全会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对提升软实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上海加快打造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着眼全面完成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更加自觉地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更加主动地提升城市软实力,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为创造新时代新奇迹、展现现代化新气象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在上海这座城市,形成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那样一种干事创业热土、幸福生活乐园的生动图景,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全会指出,城市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对软实力具有引领性、决定性、基础性作用。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成长基因和血脉灵魂,已经深深融入于城市的发展史、奋斗史,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与城市个性的统一、历史传承与时代进步的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形象的统一。城市精神品格随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体现城市内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展现在城市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更好感召人、激发人、凝聚人。
全会指出,迈上新征程,尤其需要传承好、弘扬好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把握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永葆不懈的追求、澎湃的活力、宽广的胸怀,造就和遇见上海更加美好的未来。要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向最好者学习、与最强者比拼、跟最快者赛跑、携最优者同行,各项工作勇于创一流、争一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赢得国际规则标准话语权、拥有“硬核科技”控制力、创造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展现敢为天下先、当惊世界殊的志向与心气。要矢志创新、不断创造,让这座城市迸发无穷的创造力、展现无限的可能性,遍布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主体,充满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璀璨的文艺、前沿的科技,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奇迹、涌现英雄人物、演绎动人故事。 为各路英才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创的环境,让这座城市更好成为创新的策源地和试验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大视野、大格局,持续扩大开放,搭建大平台、畅通大循环,为全国甚至全球提供高能级服务;有包容心、包容性,对新生事物有预见未来的眼光,对先进文化样式有融汇天下的胸襟,更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全会强调,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是由千千万万的人创造出来的,也要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更好展现出来。要动员人人起而行之,更好塑造新时代上海市民的新形象,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要充满家国情怀,只要国家需要、同胞有难,随时响应召唤、倾情奉献。始终保持过去那么一股子气、一股子劲,以高昂的热情、奋斗的激情再创大业、再起宏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创造精巧的作品、精致的品牌、精彩的人生。要独立自主、文明自律,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让城市更有爱、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
全会指出,要深刻认识城市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突出表现和演化规律,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厚植实力之基。软实力看似无形,但确是客观存在;需要长期积淀,必须久久为功;具有鲜明的标识性,需要着力凸显。软实力存在于城市文明、城市治理、城市功能等各个层面,体现为价值取向上的精神感召力、资源配置上的制度控制力。要善于把无形要素转化为有形力量,持续建设、持久用力,打造经典品牌,形成特色优势,引领时代潮流,全面展示更富魅力、更具亲和力、更有吸引力的风范形象,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全会强调,要坚持放大共性优势与彰显个性特质相结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中华文明传承转化为精神动能,全面打造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质。塑造独特的文化神韵,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打造最佳的人居体验,始终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喜欢上海、宣传上海。
全会指出,要坚持对内凝聚人心与对外塑造形象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让信仰之力、理想之光鼓舞人、激励人,凝聚起奋斗新征程、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持续提升全球叙事能力,更好向世界展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明风貌。重视城市品牌塑造,精心设计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城市徽标、城市标语等形象标识,树立一批新时代品牌标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讲好人民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功能、超大城市治理等精彩故事。
全会指出,要坚持长期绵绵用力与阶段性突破跃升相结合。坚持不懈推进软要素的渐进积累、软环境的持续优化、软价值的集成跃升。借助重大事件、重大平台、重大活动等,努力实现城市软实力“跳变跃升”的突破。抓牢软实力要素重构的新机遇,通过做强新要素率先实现“换道超车”。打造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场,占领软实力新赛道的制高点,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抓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机遇,通过规则引领掌握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新规则新标准制定,充分用好重量级国际平台,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
全会指出,要坚持整体目标导向与人人竞相参与相结合。加强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调动起来。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让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理性思维、责任意识等深入人心,让人与人美美与共,让人与城市相互成就。坚持“人人展示软实力”,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效运用市场机制,让城市软实力无处不在展现出来。
全会指出,要坚持提升软实力与增强硬实力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性推进软硬实力建设,充分做好融合、转化、并进的文章。在谋划部署各项工作时,同步考虑软硬实力的建设、协同和集成,在硬要素上叠加软要素,把经济、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优势,加快转化为制度、体验、品牌、环境等软实力优势,持续提升人才、治理模式、创新生态等软实力,进一步为硬实力的增强集聚要素、激发潜力、巩固优势,推动城市核心功能的整体提升。
全会强调,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根本战略,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全市动员、全力推动、全面提升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趋势规律,带头弘扬和践行城市精神品格,带头增强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的能力本领,带头提高城市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实效性。要以高度的自觉狠抓落实,找准实施推进的着力点,拿出突破攻坚的硬举措,营造人人参与的好氛围,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使命。
全会指出,要咬定目标任务,紧抓重大部署,以比学赶超的精气神和谋定快动的执行力做好当前和下半年工作。精心组织好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形成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凝聚力。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疫苗接种要深入推进,预警监测要更灵敏,市民自我防护要常提示、多引导。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向好,狠抓重大项目扩投资、重大活动促消费、重点产业增动能、重点企业稳外贸,狠抓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落地见效。扎实抓好重点民生工作,深化推进民心工程。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妥善做好防汛防台以及高温酷暑应对工作,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持续在“活”和“实”上下功夫。切实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序推进区、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
市委常委郑钢淼、刘学新、陈寅、吴清、翁祖亮、周慧琳、诸葛宇杰、胡文容、朱芝松、刘杰出席会议。
以上即为《【上海遴选热点】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上海遴选热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